若說《厭女:日本的女性嫌惡》、《這是愛女,也是厭女》等書揭露了根深柢固、難以翻轉的厭女情形,《女神自助餐》就是透過一篇篇血淚故事,宣示這些厭女情結是真實存在,許多女性受苦於這些厭女現況。作家劉芷妤藉由《女神自助餐》的8篇短篇小說,對殘害女性的厭女情結做出令人痛快又辛酸的血淚控訴。
受父權體制侵害的女性群像
前言已提及,《女神自助餐》一書由8篇單篇完結、篇幅不一的短篇小說組成,每篇短篇小說都代表了一個或數個,在父權社會、厭女體制下受害的女性靈魂。例如〈同學會〉寫到女主角茉莉夢見自己在同學會遇見性騷擾慣犯,騷擾者甚至想對茉莉的女兒下手,驚醒之後才慶幸自己沒有女兒,女兒不用經歷這樣的恐怖體驗;〈嫦娥應悔〉則寫了父權體制從神話時代到現代社會都沒有改變,持續傷害從古至今的女性;〈荔枝使用說明〉描寫原先身型較豐腴的女子隸芝在他人接連否定下,變得自卑、總是迎合他人,即使換上比較符合主流審美的外表,那些陰影仍緊跟在自己身邊。
父權體制讓女人也為難女人
父權的壓迫、異性戀男性主宰的社會目光凝視,把每位女性壓得喘不過氣,甚至讓女人也開始互相為難,相互審查自己是否能迎合這些造成迫害的父權目光,能不能合乎父權標準,以爭奪社會資源,以及用來讓自己繼續在這社會生存下去的認同眼光。〈靠北克莉絲汀〉就寫到克莉絲汀深陷夫家和原生家庭兩難全的困境,還要被夫家的人貼上「靠北婆家」匿名網站攻擊;〈女神自助餐〉的希碧甚至攻擊參與#metoo揭露自身性騷擾經驗的女子,與請生理假的女性;〈荔枝使用說明〉女主角隸芝、〈別人的孩子〉女主角玉屏,也因為家人的貶低否定,陷入自我厭惡的死局。
在《厭女:日本的女性嫌惡》、《這是愛女,也是厭女》等女性主義、論述厭女情形專著中,出現的父權宰制女性做法「分而治之」、「女性的兩難處境」,都在《女神自助餐》的短篇小說中完整體現。像是〈女神自助餐〉中描述職場女性面臨的厭女情形,不可以玻璃心、愛八卦、當嬌嬌女,試著拿出強勢一面的時候又會被攻擊「男人婆」;〈別人的孩子〉對女性政治人物的兩難也做了一定描寫:不可以掉眼淚,不然會被冠上玻璃心、歇斯底里等常被用來跟女性做聯想的負面形容詞,就再也沒有人會認真聽自己說話;沒生小孩,又會被批評不懂爸媽的心。更糟的是,這些批評的力道來源,有時是女性大於男性。
《女神自助餐》中的女性,幾乎每一位都面臨兩難、女性互相為難的尷尬處境。
理論真的有助於解放女性?
即使現在女性主義理論逐漸被看見、發展成熟,《厭女:日本的女性嫌惡》、《這是愛女,也是厭女》這些讓人察覺自身厭女情結的女性主義專書大量出版,新的理論加入同時,真的有辦法協助女性從父權思想脫困嗎?還是反而讓女人多了一種可以互相為難的指標,甚至,用這些理論來為難自己?〈在河之洲〉描寫42歲的篠若老師面對年少男性的追求,明明自己在大學教授女性主義,卻還是止不住地擔心自身外貌狀況,審查自己是不是年老色衰、配不上年僅25的凱文?在父權的社會,全身上下都是別人替自己評分的標準,連「有沒有讀過女性主義理論」都能成為一種審查指標。
〈荔枝使用說明〉則是在隸芝、恩浩得知恩浩的兩個孩子被生母扭曲性觀念後,試圖以比較接近現代思潮、比較女性主義的說法,向兩位小朋友進行性知識的傳遞教學,然而進行性教育同時,才發現自己嘴上說著要擺脫關於性的污名、性其實不骯髒云云,其實關於性的父權思考早就深植在自己腦海裡,連自己都覺得要避談性之類污穢的話題,自身的性觀念本身也是扭曲的,那要怎麼告訴孩子,其實不是這麼一回事?
父權厭女的觀念一天不破除,女性主義能夠達到的解放、平等效果就有限,有時甚至反過來為父權服務。
面對深植人心的厭女,我們能做的是什麼
這樣看似無解的父權連結究竟要怎麼解除?在《女神自助餐》書末,劉芷妤終於以〈火車做夢〉這篇短篇小說中,主角老太太讓彼此好下台的見義勇為、阻止性騷擾行動,使讀者稍微看到一線曙光。當每個人都對這些困境,因為怕成為眾矢之的而選擇視而不見,只會讓父權的惡勢力持續擴張,以為自己是世界主宰的異性戀男性,終究可以持續主宰這個世界。
即使反厭女、反父權的思潮,有時反而成了一種自我審查與壓迫的工具,這樣的意識還是必須時時被喚醒,時時透過這些反父權、反厭女理論,提醒自己也提醒他人父權壓迫的存在,讓那些看似天經地義的宣示不再只是被拿來接受,而是藉由多元的思考與協商,創造更平等、讓每個人都能自在活著,不需血淚斑斑的社會。
《女神自助餐》書籍資訊
作者:劉芷妤
出版社:逗點文創結社
出版日期:2020年4月初版
文/Amethyst